與其說我喜歡逛博物館
不如說我喜歡觀察博物館
雖然我還算是挺喜歡逛博物館、美術館
但比起熱衷於此的人 動輒可以花3.4各小時留連在展場裡
我大概是標準的museum fatiquer(博物館疲勞)
逛個30分鐘就會開始覺得累 一個小時就想離開
除非是遇到有興趣或看得懂的東西
加上逛賣店 平均逗留的時間通常不超過兩小時
回想起大學第一次去歐洲自助旅行
居然花了各六個小時在逛羅浮宮和奧塞美術館
真是不得不佩服自己驚人的毅力
大概也只有那懂懵懂的年紀 自以為對藝術的愛好與堅持
才能夠忍受身軀之疲憊 不負8歐元的門票努力的"走過"每件作品
硬逼自己去看每個panel(解說板)是很痛苦的事
多半也在看過之後的數小時內忘的一乾二淨
什麼藝術史 學派 畫家生平的
最後有個印象就很不錯了
我以前總覺得這樣很糟糕
愧對身為一個美術系畢業 甚至還學博物館的自己
但 參觀越多博物館 接觸越多博物館人員 以及博物館學
我才深刻的了解到
博物館雖然作為一個教育的場所 但他所要提供的 並不是這些強記的知識
說穿了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 隨便上網查一下或是去圖書館翻翻書
這些藝術史學 作者生平什麼的 說得絕對比panel上的還多
當然這不是否認curator的價值
相對的 我覺得curator是博物館中最重要的角色
我相信很多展示的文字內容 是策展人、研究人員本者專業 消化吸收後
轉化成展示的脈絡(context) 轉達給觀眾的
上禮拜在大英博物館上課的時候
教育部門的主任Richard Woff的一句話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示
他說:
"The museum is not a place you can "learn", but a place provides experiences."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聽出箇中的精髓 但這實在一解了我心中多年的矛盾
是阿,參觀過博物館後,你還記得多少作品、年代、藝術家呢?
但是你會因為這樣而抹滅了參觀博物館的價值或是博物館學習的價值嗎?
博物館提供的其實是一個經驗與知識的平台
Lynn Dierking說的 personal, social, environmental context, 構成了參觀者的參觀經驗
(詳見
The Museum Experience博物館經驗)
積累起來的博物館參觀經驗
也許就在某天 不經意的會發現
與你的生活有所聯結 或是你曾經學過的知識
或是成為你心中aesthetics(美學)的一部份
博物館經驗也因此而美好
博物館也因此更有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