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兒童探索博物館部落格2008年11月6號,兒童探索博館熄燈關門,結束了2年10個月又22天的童心歲月。
打著"台灣第一家"兒童博物館的名號,兒童探索博物館(CMOT),在2005年12月15日,坐落於誠品最新最大的台北信義店書店商場五樓。拜誠品商場之名也好,亦或民眾的新鮮感也罷,躬逢其時及地利之便,短短的兩個月就突破了四萬的參觀人次。
集結夢想而成的CMOT,起手於一群對兒童教育事業充滿熱誠的夥伴。草創之初,我竟有幸能以一個剛畢業的師大生之姿加入這個工作團隊,開啟了一連串對教育、行銷、博物館的不解之緣。從博物館的主題規劃、題材選擇、展示內容、手動式展具的設計...,對大家來說是最有趣也是最具挑戰的。隨著與誠品空間的拍案確定,開館、賣票、入場機制與規定、辦活動、迎接來參觀的大小朋友,才是考驗的開始。
不得不說,開始的前幾個月,來訪觀眾的許多行為與態度,令我們措手不及。先不論對於資源與器材的濫用與不愛惜,有許多家長把這裡當成一個完完全全的"兒童遊戲空間",是逛街寄放小孩的地方。大人不願付門票陪孩子進來,或是順著規定買了票一起進來,但後來小朋友哭著找不到爸媽的場景已履見不鮮。更別說那些把小孩丟給菲佣保母的爸媽,都讓工作人員不斷的質疑"親子同樂"這件事情,究竟是台灣的父母不重視與孩子的互動,還是兒童博物館的概念尚未普及所造成的?
在我參加了2006年的兒童博物館研討會,與其他與會者閒聊間才知道,其實大人丟著小孩不管的這種事也常發生在美國的兒童博物館。我自己還沒有孩子,不知道我會成為哪一種父母,但我知道,兒博館應該是個讓親子共同遊戲、交流、分享的地方,而不是托嬰中心。
很多人問,這不就是給小孩子玩的地方嗎?那你們跟湯姆龍有什麼不一樣?簡單回答就是,市場定位不同、經營理念不同、所期待的結果不同。
在美國,兒童博物館成功或失敗的例子也很多。大體上來說,兒童博物館因為其特殊的屬性,以觀眾為核心、友善並開放的空間特質,是一個適合全家人共同蒞臨參訪、休息娛樂、增進教育學習的空間。往往使之成為社區的中心,所以對於社群交流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兒童博物究竟是不是博物館,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翻一下美國博物館協會AAM的定義應該不難找到。但,CMOT又是如何? 則是必須稍有質疑的。一直以來,我不斷告訴自己CMOT正在朝想法人組織邁進,也期待得到更多各界資源與企業贊助,然而,日子久了,卻不見任何其他資金上的挹注,CMOT有了營運上的壓力。更甚之,營運策略不斷的朝向行銷化、市場化。"觀眾第一"的原則下,大眾化的娛樂與教育理念之間勢必有一場拉鋸戰,令人欣慰的我看到了許多堅持,因為這是一個以"兒童博物館"為概念的空間,而不是遊樂場。曾來參觀的漢先生說,台灣早就該有兒童博物館,對CMOT而言,如何在娛樂和教育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最大的挑戰。只能說薑是老的辣,漢先生對博物館生態的洞悉和敏銳度,實在令人佩服。
另一方面來說,博物館的非營利性質是博物館的普視標準之一,CMOT的營運單位並非非營利組織,這背後有很多原因,我想也許也非營運者所願,畢竟台灣的博物館能得到的資源實在太有限了。但我想CMOT雖然票價不斐,可是一點"利"也沒營到,反而應該是虧了不少。我不清楚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畢竟我也離開那裡一年多了。但,也許我們該省思的,是台灣究竟需要怎樣的兒童空間? 台灣如果需要一座兒童博物館,究竟該以什麼形式與機制來營運? 或許不該質疑人民的水平是否達到"可以妥善使用兒童博物館"的標準,而應該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兒童博物館的特殊屬性,可以帶給台灣的博物館界什麼衝擊與刺激,以及,可以帶給人民對"博物館"這個概念的另類思考。
最後要說的是,CMOT的團隊做的太辛苦,因為你們的努力與堅持,帶給太多台灣的孩子歡樂與成長,也帶給台灣的博物館事業新的樣貌,以博物館之名或許過於沉重,但我想已成功的開啟了一些傳統博物館與兒童博物館的連結。如果台灣的兒童博物館有東山再起的一天,也是因為這一千多個日子化作春泥,開出的更美麗的花朵。
--
寫這文章在部落格裡好像有點太嚴肅了,但對於曾服務過的兒童博物館關門大吉,心中實在有無限感慨,也算是做個回顧。我們大家都期望台灣的博物館事業能有更好的未來。